众志成城
当前位置: 首页 >> 众志成城 >> 正文

【战疫有感】“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小释

发布日期:2020-03-12    点击:

20202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作了长篇讲话。这篇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为民情怀、历史担当精神和战略眼光。不才认真研读了这篇讲话,对总书记援引唐太宗李世民的两句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稍作考释,以就教于师友同仁。

这两句诗,最早见于唐人吴竞(公元669-749年)的《贞观政要》,其记:“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萧瑀(公元573-647年)为尚书左仆射。尝因宴集,太宗谓房玄龄曰:‘武德六年以后,太上皇有废立之心,我当此日,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之惧。萧瑀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乃赐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萧)瑀拜谢曰:‘臣特蒙诫训,许臣以忠谅,虽死之日,犹生之年。’”(《贞观政要》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56页。《大唐新语》卷五所记略同)。但是,这里所记,并非全诗,据《全唐诗》记载,唐太宗《赐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一作宁)识义,智者必怀仁。”(《全唐诗》卷一《太宗皇帝》,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9页)。唐太宗是说,在和太子李建成的争斗中,萧瑀不惧怕刑戮、不为高官厚禄诱惑,坚定地站在自己一边,兼备勇、义、智、仁的可贵品格,忠诚可嘉。

这首诗意蕴丰富。首句“疾风知劲草”,乃为东汉光武帝刘秀首创,刘秀对始终追随自己的王霸说:“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后汉书》卷20《王霸传》)。“疾风”即狂风,“劲草”本指生命力顽强的草木,在此比喻操守坚贞、威武不屈的人。这句诗,意同孔子所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又如曾子所称道的“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君子人”(分见于《论语·泰伯》、《论语·子罕》),在危机时刻最能看得出一个人的操守与能力。

“板”、“荡”两字,本是《诗经·大雅》中的两篇诗的名称,这两篇诗的主题相同,都是讥刺周厉王偏离正道、恣意妄为,致使国家即将倾覆,后来就以“板荡”代指国君无道致使社会动荡不安。如北周庾信《庾子山集·伤心赋》有“昔在金陵,天下丧乱,王室板荡,生民涂炭”之句。

“诚”即“忠”,“诚臣”就是“忠臣”,因隋文帝杨坚之父名杨忠,隋代避讳,改“忠”为“诚”,如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诚臣徇主而弃亲,孝子安家而忘国,各有行也”。王利器集解:“诚臣即忠臣,避隋讳改。”唐太宗因袭旧有的用法,仍把“忠臣”称“诚臣”。其实,“忠臣”不如“良臣”。魏征与唐太宗的一段对话耐人寻味,《贞观政要》记载:“魏征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贞观政要》卷二)魏征是说,忠臣是指在社稷倾覆之时,才显露出忠心,但是,国家还是灭亡了。例如南宋末年的陆秀夫,在元军的逼迫下背负小皇帝蹈海而死,其忠其勇感人至深,但是,对于江山社稷无所裨益。“良臣”则不然,殚精竭虑、不避个人死生祸福,致力于富民强国,见微知著、消除隐患,御敌于国门之外。如此看来,“忠”、“良”确有云泥之别。

萧瑀,两《唐书》有传,他的高祖父是南朝梁代皇帝萧衍,曾祖为编纂《文选》的昭明太子,祖父为后梁宣帝,父亲是后梁明帝,可谓出身高贵。但是,萧瑀自幼年到唐太宗时期,见惯了内斗外患、王朝更替。由于实力较弱,后梁先是沦为北朝西魏的附庸,后被北周灭亡,北周又被隋朝取代,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萧瑀投靠李渊成为唐朝的开国功臣,后来一直追随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以后,秦王李世民称帝,是为唐太宗。萧瑀任尚书省左仆射,位居宰相。

萧瑀虽是亡国之后,但对唐朝建立、尤其对唐太宗忠心耿耿,为政十分勤勉,太宗的赐诗,是对他操行政绩的高度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饱读诗书,熟知典故,在前述“2.23讲话”中援引这首诗,是对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击新冠病毒战斗的医护人员以及各行业勇士功绩的高度认可与赞扬。

                                

                      作者:栾贵川


 

 

Copyright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