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注定不平凡的新学期。面对疫情,学校做出“延期开学、如期开课”的决定。面对线上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一部分老师已经准备充分、预案齐全,但更多的老师都是线上教学的“菜鸟”,他们不习惯对着屏幕讲课,对在线教学平台的操作十分陌生,但是为了坚守教书育人的职责使命,他们积极应对挑战,主动学习,克服在线教学面临的技术与交流困难,不断调整课程设计,探索适合在线教学、促进教学相长的各种方式方法。
开学一周,老师们以良好的精神风貌站在线上教学的课堂上。从三尺讲台的教师,摇身一变成网络“主播”,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我们采访了部分女教师,让我们来看这背后的故事。
人文学院 向静老师
我教中国古代史。比较偏爱传统课堂教学+网络工具辅助的形式。这次为了适应疫情带来的教学方式变化,在开课前除了建课程微信群外,我试用了腾讯课堂和智慧树平台,比较后选择了智慧树开设翻转课堂,并学习使用了录屏软件。
从教师端来看,这些技能的优势明显:
其一,网络翻转课堂平台能够帮助老师综合在线和本地的资料,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积累学生在线测试、作业和学习讨论的数据,便于教师分析,这对于一门课程的长期建设非常有用。
其二,以往学生们大多是在开学后才能与教师见面认识,现在教务处帮助每门课提前建微信群,我们还能邀请学生课前加入智慧树平台,可以运用在线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先修基础和知识水平,熟悉个体差异,适当调整教学重点与训练方向,有利于个性化教学。
虽然不确定学生会不会因为教师这些要求而增加负担,但这些工具对于优化教学效果、提供师生便利方面的作用,是可以预见的。即使疫情结束以后、恢复面授教学,线上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也仍然会很有用。
经济学院 王艳茹老师
我在2013年就受教育部委托参与录制了爱课程平台的第一门创业类慕课《一起学创业》,并且在2013年受邀录制了国内最早的《创业基础》慕课,截止到2018年7月已有441所高校的458993名学生使用本课程进行学习,拿到课程学分。2019年暑假的时间,我又重新录制了《创业基础》慕课,并且完成了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就业与信息咨询中心《创业财务》的慕课研究立项。两门课程均于2020年2月下旬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创业财务》是一门专创融合的课程,开课学校较少,但虽然是第一次开课,已有800多人注册该课程进行学习。《创业基础》慕课上线仅半个月,就有2000多人注册了该课程。
作为线上教育的一名“老人”,我有几点感受与同事们分享:
一是慕课课程的建设也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教师既要熟悉平台的操作流程,更要完善课程的各种配套信息。2019年我录制的两门慕课从构思、设计、录制、校对到上线运行仅仅直接工作量就用了一年的时间,更不用说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慕课的课程内容与平时面对面上课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充分考虑受众多样性的特点,将每节课的时长、语言表达方式、案例的运用等按照慕课的要求重新进行设计,这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视频播放中间的提问、不同视频之间的随堂测验和讨论更是要根据教学规律,以及所讲授的内容精心设计、认真思考。
二是慕课的制作,虽然很辛苦,但是慕课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授课方式。它可以让学生在线上学习相关的知识和理论,老师则采用反转的方式,在线下为学生答疑解惑、组织讨论、进行实践。一方面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将死的知识变成自己活的软实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借助慕课的反转式教学又会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并大大提升教学质量。而且慕课只需制作一次,便可以重复利用,还可以让给它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用,为很多欠缺高质量师资的学校的学生提供一个接触优质教育的机会,使教育更加公平。
三是通过慕课可以促进个人成长。由于慕课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课程准备和设计,也就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收获。我这几年主要时间精力都用在教学研究和设计上,也因此发表了教改论文4篇,出版了教改著作2部。借由慕课录制对课程设计的思考,优化了创业基础课件,并获得2019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
当然,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慕课最好和线下课程结合使用,通过合理设计,方能打造更多的真正满足学生需要的金课。
经济学院 蒋楠老师
网络教学对于习惯于传统课堂的老师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也是机遇,我们要掌握好线上教学,借此助力传统课堂的转型升级。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车公司没有任何车辆,最大的媒体平台FACEBOOK不创造任何内容,世界上最大的酒店没有一间客房,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没有库存。那么未来的教育呢?所以,如何把线上与线下教学融合到一起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需要关注的是,传统课堂中,如果学生处于走神或眼神呆滞的状态可以通过插入提问、讨论等方式再次唤醒,但是线上课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无法第一时间了解,课堂学习的实时效果难以把控,互动性比较差。
我的两门课一个需要很多板书,另一个是以上机操作为主且需要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对老师而言,如何使线上教学达到甚至超过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现在看来确实有些难度。目前正在探索尝试多种解决方法,希望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优势、避免消极影响,确保学生学习效果。
要特别感谢教务处老师,无论何时有问题联系,几乎都第一时间回复,各种问题解答也都很全面,为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政法学院 杨蓉蓉老师
考虑到短时间内难以制作出所需的线上课程,于是选择异步SPOC。我的课程的部分内容是借鉴现成的网课资源,那么就存在网课的教学框架与我的教学框架和逻辑相融合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先系统的学习融汇原课程,将其融汇在自己的教学框架中,再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内容安排好之后,还需要掌握好技术,让全新的内容能够在线上得到完整呈现。
准备阶段有些紧张,也有点担心网络平台不流畅。但我坚信,只要每位老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都勇于迎接挑战,我们学校教与学的质量一定会再上一层楼。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帅老师
学校推迟开学后,我们课程组便决定以网上授课的形式进行课程讲授。由于第一次采取网上授课,在课程准备的过程中,我们对多个网络授课软件进行了调试,通过对比,最终采取了适合自身课程的网络授课软件。
在课程开始之前,我与课助进行了多次程序调试,以确保课程讲授过程中不会出现意外情况。在正式上课前,我们还提前与全体同学进行了在线程序调试,让各位同学熟悉网络授课软件。相比于传统课堂,网络课堂的互动性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取得更好的授课效果,我们给同学们布置了课前思考题和课堂展示任务,让同学们深度融入网络课堂教学,加强课程的参与度。在网络授课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取得不错的课程学习效果。
管理学院 李璐老师
得到线上教学的通知后,我比较了几种方式的可行性,感觉自己在家录制效果受影响,加上之前课上用过源课程作参考资料,觉得选异步SPOC更能够保证教学效果。第一次线上授课,需要边学边做,教学方式可能也需要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效果随时调整。但是学生们都很配合,很早就建立了课程群,并询问了教材等信息。
在准备课程期间,最顾虑的是线上课程和开学后课程的衔接,初步设想先以线上学习、讨论、练习为主,开学后以研讨、工作坊等方式帮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线上教学促使我学习了新技术,通过本次实践,我觉得以后课程可以考虑利用线上平台随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管理学院 吴丽丽老师
本学期我主讲的课程是《统计学》,刚接到学院通知授课形式为网上教学的时候,确实有点焦虑。一是因为我此前从来没有网上教学的经验。二是《统计学》这门课程本身对文科生来说有难度,课堂教学的时候部分同学也不是完全能够掌握,更何况网上教学。但是在疫情面前,停课不停学,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作为老师要勇于担责,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没有网上教学经验,那就从头学起。虽然自己有信心完成任务,但是准备的过程也经历了起起伏伏。面临几大纠结:
一是选择已有的慕课?还是自己录课?从录制效果的角度看,应该是选择已有的慕课更好,因为这是其他老师花费时间和精力,专门为网上授课形式准备的,播出质量有保证。我于是花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在中国大学MOOC网搜索了跟《统计学》有关的所有课程,希望能找到比较适合的慕课,但是结果有点失望。现有的《统计学》国家精品课程比较少,而且现有慕课的教学体系更偏重理工科和经济类专业学生,从内容和难度上都不太符合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所以最后决定现有慕课只能部分借鉴,大部分核心内容还需要自己录制。
二是选择录播还是直播?这个问题也一度比较纠结,学生和我本人都比较倾向直播,因为这样更有上课的感觉,有问题也可以及时交流。《统计学》有很多公式、方法需要通过例题进行详细讲解。在以往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都是一边讲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或者随时叫学生回答问题,发现有学生不太理解的题目要倒回去再讲。录播的问题是老师自己唱独角戏,很难知道学生到底听懂了没有?哪里需要详细讲?可是如果全程直播的话又有各种硬件和软件的问题,尤其是怕网络不好,讲课和听课不同步,引发各种直播灾难。最后结合《统计学》的教学特点,我决定录播和直播相结合。课程主要内容通过PPT录屏的方式提前录制,保障内容充实完整,然后再结合网络直播平台,每一章节结束后通过直播的方式和学生进行线上交流,讲解作业并答疑。
三是选择哪个平台?网上推荐的平台有很多,中国大学MOOC网,智慧树,腾讯课堂,钉钉……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因为之前没有线上教学的经验,刚开始一头雾水,总想着我要选择一个最好的平台。于是就今天试试这个,明天又试试那个,前后一个多星期,辗转于各个平台之间,心力交瘁,成效也不大。最后终于想明白了,平台只是载体,各个平台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没有完美的,选择一个就好,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把学习内容完整准确地传递给学生。现在我选择的是智慧树平台,因为操作相对简单点,支持各种格式的学习资料上传,还有“见面课”功能可以实现在线直播答疑,学生管理也相对方便。尽管也有不足,但是基本满足了《统计学》课程录播+直播的需要。
我会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改进线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争取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真正做到停课不停学,让学生在《统计学》线上课堂中有所收获。
特别感谢教务处的老师,在我探索线上授课方式的过程中提供了大量帮助,有问必答,耐心指导。
媒体学院 苏媛老师
滴滴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淘宝改变了我们的购物方式……技术带来的颠覆性的变革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对于其他领域,教育方式对技术的呼应是最有限的。
我个人的感受是,这次危机,可以倒逼教育领域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变革。需要警惕的是,技术只是手段,它可以帮助师生高效实现教学目的,适应新的社会生态……但不能被技术所控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有含金量的教学内容才是王道。
另外,线上教学虚拟空间的实现是以现实世界师生人际关系的弱化为代价的,线下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所传递出来的人性的温度,是线上教学难以取代的。
国际关系学院 杨博老师
我之前做线上教学主要用雨课堂,最近通过各位老师的介绍,接触了智慧树、课堂派等其他线上教学平台和工具,我感觉线上教学的确是线下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线上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随时保持沟通。例如,我能从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薄弱点和需求点,并基于这些信息备课,教学理念从之前的“备教材”转变成“备学生”。
另外,之前一个讨论题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讨论半个小时,现在通过线上教学工具,一个讨论题可以被热议一周。这不但能让学生思考得更深入全面,锻炼了他们的交流、辩论能力,也给了我不同的视角和思路。
再有,线上教学工具的全周期教学数据统计和分析功能能让我实时了解课程的总体情况,能够及时调整课程,也能够助力我的科研。
国际关系学院 武竞老师:
这次疫情很突然。最初刚接到线上教学的消息真是一脸懵,且不说我是个技术手残党,本身也觉得我的课是语言类小班课,教学特点是需要跟学生互动很多,训练的时效性很强,感觉线上课程好像离我比较远。
这次疫情迫使我在短时间内接触了大量的线上教学平台,迅速了解并接受慕课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模式。这里要非常感谢教务处老师的大力支持,对我这样一个技术小白提出的各种弱智问题给予耐心解答,而且从技术角度对课程能迅速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出了很多建设性建议。
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我接收到很多平台的操作指南,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在群里听各位老师交流的经验、提出的问题,慢慢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尝试。我下载并尝试了几乎所有被提到、被推荐的平台、会议软件、在线直播软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不断的学习摸索,尽量找出即使在网络拥堵情况下,依然能保证学习效果的线上教学方式,找到更保险的线上线下交流方式。比如用部分录屏的方式保证在网络不给力的时候,能通过提前的上传资料,让学生可以有弹性学习时间;在线上建立课程、提前上传学习资源,保证教学的完整性,同时采用异步SPOC,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的成熟慕课来补充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课程在短时间内在线上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用慕课堂建立与学生的互动渠道,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动态。我同时也下载并操作了几款直播软件,比如腾讯视频会议,腾讯课堂极速版,钉钉等。
这个学习过程对我这个技术小白来说可以说是横冲直撞、连滚带爬。但是确实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急补了一个短板,打开了一扇大门,接触到很多新鲜技术,也对之后的课程教学有了新的启发,提供了新的思路。感觉收获很大。
计算机教研部 张戈老师
接到学校“改为线上教学方式”的通知后,第一感觉是学校的通知来得很快很及时,部门领导也第一时间向我们传达了学校的要求,部门的同事们在一两天内就提交了自己的线上授课方案。
第一次采用线上教学,大家群策群力找到各种授课方案,部门群里讨论地热火朝天。从授课平台的选择到需要的硬件设备,从MOOC的选择再到学生的听课情况,大家的方案改了一版又一版,为的就是怎么能想办法让我们的教学质量在特殊情况下不仅不打折,还要做得更好。
在方案大致确定后,老师们纷纷拉起了班课群,从必修课到选修课,尤其是必修课《PYTHON程序设计基础》的五百人大群,每天都在回答同学们的各种问题:怎么安装环境、电脑怎么上不去网了、老师这样对不对……,答疑几乎是24小时响应的,老师们都始终非常有耐心解答。
现在有点小紧张。虽然前期准备工作一直在做,我们心里还是有些忐忑。老师们即将变成“主播”了,对效果怎么都有些不放心:直播时网卡了怎么办?同时录课的效果好不好?学生希望什么时间上课?要不要开美颜?……即将第一次做“主播”的我们,有一点小紧张。为此部门专门做了调查问卷,希望给同学们最好的授课效果。
计算机教研部 蒋欣兰老师
因为疫情,家里所有人都在家。两个孩子,老大高一停课不停学,要给老大一间安静的屋子。老二不到2岁,正是精力充沛要玩的时候,也要有屋子拘着她,不能让她祸害姐姐学习。孩子爸爸也需要看书和在线工作,也要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所以把他赶到餐桌前学习工作。我在床上工作,深夜再去客厅录课,不能吵醒其他人。大家在一个家里空间和时间上都有冲突,寻找安静的线上教学环境非常难。
和课堂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假装你面前有学生,在半夜录课,还要假装你是白天的状态,对着镜头得把镜头想像成学生,录课和直播最大的问题在于交互不够直接,不能及时得到学生反馈,直播担心学生端接收不通畅影响效果,每个学生的网速不同、设备不同,现在预估也只能是先直播完毕,事后看回放再交互。录播有延时,事后再补又觉得师生的认知不在一个程度上,会参差不齐,但好处是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反复观看学习。这种情况非常适合讲解我的两门课程,都是程序设计类的课程,一个是C程序设计,一个是PYTHON。录播方便随时停下来,学生自己写代码,调试修改代码,看结果再理解,再看视频。
体育教研部 张春燕老师
在这个新冠疫情突发的特殊开学季,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非常关注网络授课的形式和效果。特别是教务处的老师,为了给教师创造网络教学条件,提供了多种网络授课模式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并积极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基于体育课的性质,相比于其他学科,利用网络授课确实很少。我的授课内容是“篮球”专项课和“篮球裁判理论与实践”选修课,本学期这两门课都需要讲解一些裁判知识、篮球技、战术训练和身体素质练习等内容。所以我利用网络授课,正好把前期的篮球规则和裁判知识进行讲解。同时还可以利用中国大学MOOC中与运动理论结合密切的“运动生理学”课程来指导学生。
我选择了中国大学MOOC的异步SPOC和独立SPOC。但由于是初次使用,对于从未用过网络授课的我来说,简直是太费劲了。眼花、屏幕字小,暂且不说。对各种章节的删除、添加、发布以及上传文件等等操作,更是让人感觉无从下手。不会的地方就百度,但实在是费时费力。几天过去成效低下,时间紧压力大,于是选择了放弃。
那就用微信指导上课吧。但是对裁判知识介绍和一些想让学生了解的视频资料,我依旧不死心。于是我开始新的尝试,下载了学习通、试用了雨课堂,感觉还是比较容易上手,但还是一知半解的样子。偶尔使用了一下超星的录屏,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有了它就能配合视频或PPT的进行讲解了。在临近开学的几天我又试了一下中国大学MOOC的视频上传,效果还不错。不想让自己前几天的功夫白费,我潜水社科大线上交流群进行学习,向中国大学的负责人请教,最终决定还是让教务处老师帮我开通了篮球课程和篮球裁判课程的慕课课堂。
现在我已经可以把想让学生了解的视频和讲解都放到慕课里,但很多功能我还没有学会,只是能解决网络上课的问题,能让学生了解课程的任务,观看视频以及讲解各种篮球规则的判罚依据等。
我感觉网络教学还是很方便的,也能了解学生观看视频情况,通过微信群布置作业和交流来了解学生学习效果。通过网络授课,我也在学习一些新技能,不被时代落下,感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组稿/张洪磊、漆光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