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高校成为疫情舆情治理有效“第三方”

发布日期:2020-05-21    点击:

2020年05月21日 08: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树辉 高迎爽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战“疫”之初,疫情舆情可谓主战场之外一个“看不见的战场”,牵动着国人乃至全世界的脆弱的神经。疫情发生以来,舆论数量和密度均呈爆炸式增长态势。做好舆情治理和舆情引导已成各方共识。高校是这场特殊战争中的重要战场、关键阵地,守护师生安康、搞好教育教学是高校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同时,着力发挥高校和高校师生的优势,做好疫情舆情治理的“第三方”,也应成为值得关注的议题。

疫情舆情治理更具艰巨性和复杂性

战“疫”之初,各种信息发布、舆论发声工具都没有缺位,微博微信等媒介的舆论影响力持续显现。但战“疫”中少数不良媒体发布的虚假信息仍时有浮现,容易扰乱民众视听,导致平复群议周期加长,代价加大。引导营造开放、清朗、健康的舆论氛围,直接影响到国家形象、政府公信力和民众的向心力、社会凝聚力乃至国民精神面貌,进而影响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安全稳定。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下的舆情治理,需要医学相关的科学专业知识作支撑,需要政府治理能力、新闻媒体正向监督与信息发布系统、各大机构公共危机应对体系、国民科学素养和公民素质教育等协同应对,共同回应不同的利益诉求和言论立场。舆情治理中应善于区分谣言与真相,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客观、科学、正向的诉求,依法惩治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煽动恐慌情绪的行为。注重用科学和理性引导人们尊重生命、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养成现代社会社交方式、生活与消费习惯,筑牢疫情防控共同体。由于疫情防控的紧迫性、专业性与舆情治理的艰巨性、复杂性叠加,因此必须得到政府体系化的宏观指导、精细化的政策引导和强有力的民众支持。

在互联网加持的快信息时代,疫情监测、舆情引导、舆情治理成为战“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亟须科学、客观、高效予以解决的重要议题。舆情治理主体需要多元化,而具有较大能量和更强建设性的舆情治理“第三方”也成为各方期待。

提升舆情治理中的“决胜力”

统筹做好校内外疫情舆情治理和舆情建设,具体而言,高校可在以下维度强化责任担当和能力建设。

加强思想引领。参与舆情治理必须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辩证分析诠释,回应民众关切与不解。这是对高校思政工作水平与有效性的真实考验,是对高校师生是否能与广大民众一道共克时艰,“化”难兴邦的实战演练,是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试金石。这需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作屏障,细化舆情引领,形成高校与社会同向同构同行的正向反馈格局。

注重实践价值。战“疫”全程伴随“文战”不断。针对国内外疫情的报道方式、内容以及中美关系,国外应对疫情的态度、举措和变化,各种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多轮碰撞与交锋。民众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基于朴素情感和价值判断转发评论,亟须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奠定舆情中意识形态的理性根基。高校师生应积极践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等方式,以有思考有力量的文字向社会民众乃至全世界传播尊重英雄、热爱英雄、争当英雄的正向舆论新风尚,倡导尊重人民、救死扶伤、扶危济困、关爱他人的正确理念,用行动、用笔触弘扬人文关怀与人道主义精神,探寻理性与人性的价值,力挺国人抗疫的精神脊梁。

构建公序良俗。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人类中最温和、最恰当而又最具建设性的途径,是对人的思想、性情、态度产生重要影响的有效途径,高校在人与社会的同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师生要自觉规范言论与行为,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遵循、示范社会公德,用科学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维护并引导有利于疫情防控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秩序,用自带光芒的正能量引领新生活、新文化、新风尚,构建社会仁爱之心,构筑生命共同体,激发、引导社会趋稳向善至美。

倡导科学精神。战“疫”离不开伟大的牺牲精神,胜疫还需科学攻关。面对疫情的发展,所有相关领域要具有红线思维、底线思维、极限思维,要树立忧患意识、科学意识和理性意识。加快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和公民道德素质,科学防范,理性应对,始于当下,更要扎根长久。同时,疫情舆论发酵,除了个别环节处理失当之外,也与民众文化科学认知水平低,缺少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日常教育,缺乏科学专业的防范意识与技能密切相关。高校应利用文化高地和专业优势,一方面,通过加强科研攻关,研发控制疫情的技术手段,发挥专业责任和智库作用;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科普宣传教育,以专业精神科学回应民众关切,面向不同受众,精准施策,开展有效多样的知识传授,引导科学防控,培育健康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态观与文明习惯,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将许多不必要的舆论争端消解于无形中。

强化法纪意识。严明的纪律是战斗力的保证,管用的规矩是打胜仗的基础。政治纪律是团结统一的保障,组织纪律是执行落实的基础,群众纪律是凝聚人心的关键。虚拟的空间也不应成为法外之地,强调法纪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守法制、守纪律、守规则、守底线,要成为高校及广大师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准则,要成为提升舆情治理“决胜力”的有效武器。高校师生要通过法治宣传,知法、懂法、守法并宣传捍卫法治尊严,守牢纪律底线,净化舆论氛围,维护清朗空间,做遵纪守法的表率,做正本清源的先锋。

高校作为“第三方”的独特优势

疫情是对高校履行自身系列职能的全方位大考,亦是对高校发挥疫情舆情治理有效“第三方”作用的重要考量。高校应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引导师生合理表达诉求,理性发表言论,不编造散播不负责任的言论。同时,应统筹做好校内外疫情舆情治理和舆情建设,传播助力打赢防疫总体战的正能量。

高校具备承担疫情舆情治理有效“第三方”的独特优势。首先,高校师生及其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具有不同的籍贯、民族、年龄、专业行业、家庭背景和社交网络,以高校师生作为切入点加强舆情治理和舆情建设,易于实现多渠道广泛而高效的传播和辐射。

其次,互联网早已成为现今各类舆情诱发、产生、传播、发酵等环节的第一平台。此次疫情之下,舆情呈现纯网络化特征。高校师生作为网络活跃用户,既可成为参与舆情治理的主体,更可以成为舆情建设的重要支撑。他们具有相对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心理承受能力,具备较易调动的组织性特征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可以影响带动身边的人,因此也应成为重要的舆情“压舱石”。

最后,高校师生受教育程度高、掌握行业专业话语权,其言行举止易于被公众认可与信服,具有较强的公信力。能科学有效地引导舆论导向,疏解民众的情绪,回应民众的一些关切,做民众和政府之间的桥梁,让爱心传递。同时亦可提振国民精气神,推动全社会协同防疫抗疫,巩固从中央到地方共建共治共享的联合治理格局。因此,高校师生堪做政府放心、群众信服的“第三方”。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育部思创中心“疫情防控与思政工作”研究专项“疫情防控中高校宣传思想与舆情引导研究”(SCYJ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思想政治教育高等研究院)

作者简介姓名:张树辉 高迎爽工作单位:

Copyright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