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社科大”)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利用网络等技术手段,高质量地推进全校教师、科研人员和本、硕、博学生的科研组织管理工作。尤其是做好与抗疫机制、措施、策略相关的研究和成果宣传,为抗疫工作提供理论保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指示贡献力量。
第一,有针对性地增设课题,树立正确的科研方向和目标,在抗疫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社科大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攻关水平。
社科大积极落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统筹做好全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科研等重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坚决贯彻“要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科研工作”的指示精神,通过有针对性地设立重大专项、增设专项等多类型课题,积极引导社科大全体教师和科研人员从政治、经济、法学、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等多个方面,紧扣党和国家的最新指示精神,尤其是对国家当前防控疫情的紧迫需要,展开多学科、多维度的深入思考和学术探索,通过科研为应对疫情和公共突发事件提供理论保障。
在抗疫期间,社科大科研推出“校级重大专项之研究阐释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课题”“校级重大专项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治理研究方向”“增设专项之国家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项目,计划立项42项。目前经过严格审议共有两批13项获准立项,第三批立项审议正在进行中。
借助设计和组织实施这些实时性、针对性强的课题,是此次全校集中力量防控疫情的努力,同时也成为社科大进一步加强对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展开深入研究的重要契机。
第二,科研抗疫为社科大实施“新文科建设”发挥重大推作用,促进社科大传统学科发展与新技术应用融合并进。
学习“加强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指示精神,社科大在充分研究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向全校各学院推出“新文科建设支持计划”,鼓励各学院和学科专业以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为核心,加快对新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交叉学科的理论体系创建,推动传统文科各专业的改革;同时实现传统文科的新要求与新文科发展齐头并进。在此项计划的推进中,采取对申报意向进行辅导、以多种项目形式和“成熟一个(一批),讨论、审批一个(一批)”的新机制,做好“新文科建设”培育工作。
日前,在该计划下由计算机教研部组织的“人工智能”系列主题工作坊项目已于3月27日开始实施,首期讨论以“网络爬虫技术与相关的法律问题”为题,为社科大“新文科建设”迈出了探索性的第一步。社科大还计划在在4月中旬,召开由中科院、社科院专家以及各学院参加的“新文科建设”学术讨论会。新文科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找准时代节拍,也必将成为社科大发展的新动力。
社科大在抗疫期间,还特别设立“社科大云学术”会议项目,为在疫情期间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正常的学术交流提供新的途径。
第三,科研公众号设置成果推介栏目,加大重大理论成果和抗疫学术成果的宣传,让社科大科研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按照校领导“将我校重要理论研究成果和抗疫期间的重要学术性成果,向全社会进行大力宣传”的指示精神,社科大科研公众号目前已经推出包括张政文校长发表在《光明日报》、人民网上的重要理论文章等在内的10余篇重量级成果和文章。并按照北京市教委要求,社科大还将社科院学者文章37篇(其中三报一刊26篇)、大学5篇(三报一刊3篇)防控疫情相关文章汇总后报送北京市教委。
加大成果宣传,促进了社科大科研成果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治理需要,服务于社会、经济、法制的发展,同时也彰显社科大科研强校的社会形象。
第四,实施本、硕、博学生科研计划,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科研、立志科研,鼓励学生以科研精神克服困难、逆境前行。
社科大设立本科学生科研项目“新苗计划”和硕、博研究生科研项目“研创计划”,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申报科学研究、学术团体、学术活动、读书会等项目。通过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培育学生的科研志向和理性思考习惯,鼓励大家在疫情之下克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学业。
日前,大学新苗计划评审委员会召开线上会议,完成了2018—2019年度新苗计划第二批、第三批的14个学术团体、10个读书会和55个课题研究项目结项评审,准予结项。
2020年度本科生“新苗计划”,共有9个院系申请197项项目:其中,读书会33项、学术团体27项、学术竞赛10项、课题研究127项。研究生“研创计划”项目共有35个研究系(所)申请,共计161项,包含科学研究项目144项、学术交流1项、学术论坛16项。学生科研项目计划立项结果计划于4月1日完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