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冠病毒在其他国家肆虐之际,非洲大陆成了最让人担忧的地方之一。人口密集、发展程度偏低、医疗物资匮乏等种种现实因素,均会让疫情防控变得困难重重。前些日子,几封来自非洲人民的邮件给了我们温暖的力量,也在某种程度上打消了我的些许顾虑,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似乎并不乐观。中国政府正在加大对非洲国家抗“疫”行动的支持,也在推动中国企业和民间机构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中非一家亲,患难见真情,真希望我们的非洲朋友早日度过难关。
01
加蓬外交部EBANG ESSONO先生:“此次疫情让我们忧心忡忡,因为,在中国,有我们的朋友,有非常热心善良的人。幸运的是,疫情已得到控制,非常高兴得知你们都很好。”
“我很珍惜在中国的经历,对此存有美好的回忆。我爱中国,我爱中国人民。”
02
布基纳法索总统府HOT先生:“我向中国领导人致以敬意。中国人对疫情采取的管理措施,值得正在抗疫的世界各国效仿。”
03
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THIAM教授:“借此机会表达我对中国人民的关切和支持,希望疫情很快成为过眼云烟,福泽中华大地。此致。”
04
贝宁孔子学院院长AUGUSTIN SEGBO先生:“收到你们的问候,我感到欣喜,也非常高兴得知你们身体安康。我也很好。字里行间见证着我们不朽的友谊,可谓是患难见真情。”
来信者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9年非洲法语国家治理能力研修班”的学员。那时,我是该项目的实习生,虽然已结束一段时间,但仍清楚地记得实习期间不可胜数的美好瞬间。能和非洲学员建立深厚友谊,源于内心深处的一个声音——“中非一家亲”。
第一次接触非洲人,是在五年前,远非擦肩而过,或相视一笑式的瞬间接触。我和她们在同一个屋檐下,礼貌友善、朝夕相处长达一年之久。那时,我们均在比利时某所大学读书,在学校把公寓硬件设备划分为三六九等的情况下,别无他选的亚非学生都被分到了XX公寓。所以,某种程度上,大家一开始便有“同病相怜”的惺惺相惜之情。我读政治学,非洲舍友们有的读商科,有的攻读医学等,虽然专业各异,但价值观一致。从各自坚定的目光中,我们似乎可以解读出对方要学成归去、为国效力的决心,甚至想着这样就可以为国际社会增加一些平等的力量,不至于若干年后的亚非留学生依旧没有选择权,被分至最简陋的住处。总之,自己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如此了。
在后来的相处中,小到互换餐食,大到谈论国际政治,我们对彼此的了解逐渐加深,友谊也不断深化。记得有段时间,西方恐怖袭击事件此起彼伏,安全起见,学生们很长一段时间都待在公寓,不越雷池一步。如果没有认识那个来自科特迪瓦的同学,我也许不会知道西方受袭的同时,极端恐怖分子也在他们国家施展淫威。同样是恐袭,同样丧生惨重,发生在欧洲,人人都是“Charlie”,都在“Pray for Brussels”。然而,却没有一则与“为科特迪瓦祈福”相关的消息,非洲人民的悲痛只传递在亲人朋友之间,不会引起外界的关注。我和非洲舍友们在这样忧喜交加的环境中,每天像家人一样嘘寒问暖,直至毕业。所以,于我而言,“中非一家亲”五个字背后,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温存。在日趋快速的生活节奏中,虽已将这片舍友之谊,静置记忆深处,但偶尔回想起来,那一整段青春和“初心”便会悄然再现。
2019年9月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援外项目实习期间,再次接触到非洲人。这次,他们是来华进修的学者、研究员、干部,甚至是国家高级领导。研修班项目启动之前,学院老师们为实习生做了培训,记得李老师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要用心和非洲学员相处,“你们一定会对他们有和之前不一样的看法。”是的,我完全赞同,过去的亲身经历已印证了此番道理。从某些层面来讲,太多刻板印象窒息了非洲人真实的一面。不管是曾经的舍友,还是来华进修的非洲学员,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热情友善、勤学好问、脚踏实地。
在这次实习中,得益于学院老师们妥善的安排,我看到了这些非洲人士在一系列的讲堂中智慧碰撞出的火花,也看到了他们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验中国高科技产品时,满面的惊讶与欣喜。无疑,研修经历对非洲学员而言,是深刻难忘的。从他们相继发来的感谢信中,我们能感受到研修班在他们心中的分量。
为期十六天的行程,在学员的依依不舍中步入尾声。一期一会,机场送行是件令人心情沉重的事。一直到安检口,非洲学员们还在挥着手,道着谢,一遍又一遍。其实,内心深处我也在感谢他们,感谢他们用积极开放的心态了解中国,感谢他们对异域文化表现出的尊重,感谢他们日后在非洲大地对自己的中国之行津津乐道。
末了,在这些人渐行渐远的身影中,我恍惚看到了曾在西方陋室奋斗过的非洲舍友们未来的样子——四处奔走学习,建设自己的国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这种幻视便是我对远方朋友最深沉的祝福。最后也不忘对自己说声:“莫忘初心,加油。”
作者简介:
赵婉雪,北京大学法语系硕士研究生。
编辑:李新磊
排版:廖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