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社科大税务中心“云讲座”:中美贸易争执的价值基础解析——统计和会计方法理论视角

发布日期:2020-04-24    点击:

社科税务云讲座

中美贸易争执的价值基础解析



2020年4月22日上午9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税务硕士教育中心硕士生导师王立彦老师应邀,为社科大税务中心2019级税务硕士开展了主题为“中美贸易争执的价值基础解析——统计和会计方法理论视角”的云讲座。

讲座伊始,王立彦老师从2017年和2018年中美贸易数据对比入手,指出2017年中美货物贸易逆差数据存在的差异较大的现象需要反思其背后的原因。紧接着,王老师从汇率、购买力平价、GDP和转移价格四大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

01

汇率方面

王立彦老师指出,汇率种类繁多,例如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银行的买入、卖出和中间价,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等。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中,汇率使用并无定论。单从国内不同机构来讲,就有银行汇率、海关汇率以及外汇管理局汇率。真正落实到国际贸易的数据统计中时,选用何种汇率计量贸易逆差,对贸易数据的比较有着重要影响。但是汇率是由国际间的贸易变动形成的,而GDP衡量的是一国疆域内的经济状况,利用汇率换算GDP存在缺陷。因此引出了下一个衡量的指标——购买力平价指标。

02

购买力平价方面

 

购买力平价简称PPP,即Purchasing Power Parity。目前,购买力平价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对平民化的话题。在1987年,《世界银行报告》第一次使用PPP进行国际经济比较,这也是PPP第一次被正式引入到国际经济领域的对比中。PPP主要是利用同类商品在不同国家价格水平不一样来计算货币之间等值系数,进而合理比较各国GDP。购买力平价和汇率两者各有长短,需要根据不同的情景需求,来合理选用换算指标。

03

GDP方面

王立彦老师从国土原则和国民原则两个角度说明了GDP的衡量方法,并且详细解释了GDP的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计算方法。王立彦老师指出,GDP和GNP孰大孰小的背后隐藏的是更深层次的经济全球化问题。

另外,王老师还详细阐释了1952年至今中国的GDP核算发展历程。王立彦老师认为,仅从核算方法上来讲,目前我国出现的省级GDP之和大于全国GDP的现象并不奇怪,因为省际之间的地区交易,存在同一年度内地区间净交易额的问题,省际之间必然存在重复计算。但是从2020年起,我国地区GDP由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以后,从方法论上来讲,重复计算的问题会得到解决。

04

转移定价方面

前三个方面都是从宏观层面来阐释中美贸易争执的价值基础,转移定价则是从微观层面进行解构。王立彦老师指出,转移价格存在非完全市场性、转移价格之间内含价值基础的不确定性和聚焦跨国交易的特点。放在国内跨地区之间的交易的语境下,转移定价的原理是相同的。在转移定价中,存在着由谁掌握定价权、转移价格背后的利润由谁分享的问题。从定价层面来讲,如果总部掌握话语权,则其关注焦点为整体利益最大化以及“局部利益吃亏”的绩效衡量;如果由分(子)公司掌握话语权,其关注焦点为局部利益之和与整体利益不等、各分(子)公司之间利益不同。

最后,王立彦老师总结道,第一,全球化程度越高,跨国公司在经济社会中的分量越重,微观层面的转移定价因素就越具有重要性。微观层面转移定价拓展到宏观层面国际贸易,体现在进出口金额的价值扭曲。第二,国际贸易逆差就业务计量方法、技术而言,一定或很大程度上处于“模糊状态”。因贸易逆差而引致国家之间纠纷,有其他根本原因,贸易逆差数据只是“导火线”。

讲座结束,王老师为同学们一一解答了有关外汇管制、衡量全球化程度、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GDP和GNP的使用选择等多方面的问题。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税务硕士教育中心执行副主任李为人副教授出席了讲座,代表税务中心向王立彦老师的深入讲解表示诚挚的感谢,并热烈欢迎王立彦老师来我校进行交流探讨。

供稿:2019级税务硕士 张天燕

Copyright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